王伟:字鸿烨。艺术成就来自于家传,勤奋,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对艺术独特的感悟。宫廷绘画从清廷如意馆画师李廷樑到王伟,已传承四代有余。王伟自五岁起便跟随爷爷王竹坪学习宫廷绘画,正统的传承加上严格的家教,在我们囫囵吞枣的背诵着三字经的年龄,王伟对传统绘画就已经达到了随心所欲,收放自如的程度。扎实的童子功为王伟今后的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王伟的艺术却远不止与此。三百多年前西方传道士郎世宁在绘画创作中将中国工笔画与西方古典写实主义相结合,做出尝试性探索。虽略有不足,但给中国画师带来了一条新的发展路线。三百多年后,王伟不仅将先人的宫廷技法尽数吸收,而且把中国画与西方的透视学加以融合,通过多视角和色彩的运用将画面立体感尽显,这一突破在中国画的发展中是难得可贵的。做出这一大胆的改变是因为王伟认识到传统的缺陷与时代的发展,中国画无透视一直是西方得以诟病的原因之一。传统的宫廷作品华丽富贵,可在王伟看来其中的“华”只是强写文章,增加气邈,进而产生实不足而华有
余。基于此王伟结合立体透视学将宫廷绘画进一步推向“实”。如牡丹雍容华贵,高贵典雅,富贵吉祥,表现这些不可谓不生动,但并非其本性。王伟认为画牡丹应表现一种不畏权贵,孤芳自赏,不媚俗,不妥协的自信与勇敢,这才是牡丹得以艳冠群芳的生长原理,这才是艺术家要表达并传递给我们的“牡丹”的实。华者得其形,遗其气。实者气质俱盛。凡气,传于华,遗于象,象之死也。这是说,对于绘画而言,不应满足于华而应求实。华者只是传达出形,而没有传达实,实者是气质俱盛。或许正是因为王伟的家世,面对华丽富贵习以为常。这也成就了他对于“绮丽”的特别理解: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淡者屡深。金尊酒满,共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在王伟看来“黄金”与“富贵”并不是真正的绮丽,达到极点的绮丽必然是以“枯”和“淡”来体现的。真正的“绮丽”是一种境界,是精神的自足,是“共客弹琴”的快乐,是“良殚美襟”的满足与超脱。在作品中表现为不作工笔勾勒,点到辄止。虽为宫廷画派,但王伟的不著工细,却尽显风流。去华求实,绮丽有致,一派勃勃生机跃然纸上,更有悠扬不尽之意。
不得不说。王伟是一位天生的画家。除了在技法上的独特思考,在艺术创作材料的上更是紧跟时代甚至是开创潮流。王伟是宫廷绘画的传承人,但泥古不化,墨守成规这些却和他毫无关联。针对人们对于传统艺术的审美疲劳,王伟果断做出创新。在作品中,王伟的蝴蝶使用的是最新的纳米颜料,相较于传统颜料纳米颜料更为细腻,持久。也正是因为新介质的加入,使得现代审美与传统
艺术之间搭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带来了更为丰富而又奇妙的审美感受。言至于此,不知读者是否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果对艺术史稍有了解的朋友们都会知道毕加索的艺术之路。毕加索的父亲是美术老师,少年有成,后来大改画风,晚期更是将西方艺术与中国画结合,正是和
王伟的经历不谋而合。王伟从小继承家学,屡屡获奖,后改革宫廷画,与西方透视学融合,将中国画与立体学融合。或许厉害的人总是相似的。王伟的艺术之路是由他的好学深思所成就。都说艺术难,难如“空山无人”,可王伟却做到了“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正是壮年的王伟,艺术之路还很长。祝愿王伟从此鲜衣怒马,不负韶华。
王伟作品 1
王伟作品 2
王伟作品 3